转出山口,视野豁然开朗,脚下的地势仿佛陡然升高,一个被青山温柔环抱的山中盆地跃入眼帘,一座规模宏大的寨子静谧地卧于盆地中央。远处的青山层峦叠嶂,错落有致的梯田如大地的指纹,脚下的村庄若隐若现,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丹青,似曾相识的画面,却一时想不起究竟在何处邂逅过这般诗意美景。
从山口前往寨子,有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。一条是宽阔平坦的大路,专供旅游车穿梭往来;另一条则是蜿蜒曲折的台阶小路,是行人悠然观光的不二之选。我沿着台阶逐级而下,脚步轻快,不多时便来到了寨子口。这里是整个山中盆地的最低点,寨前是大片广袤的农田,田埂上随意堆放着一垛垛稻草,宛如大地的金色宝藏。一条清澈的小河潺潺流出,河水带着寨子的体温,从盆地的缺口处蜿蜒而出,向着远方奔腾而去。河水中,池塘边,几架水车慢悠悠地转动着,发出“吱吱呀呀”的声响,仿佛在低吟着古老的岁月之歌。看着那稻草垛,听着水车的浅唱,我仿佛瞬间穿越时空,走进了历史的长河,浸入农耕文明的深邃之处,感受着那份质朴与宁静。
展开剩余75%横跨河上的,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风雨桥。这座风雨桥造型精美绝伦,桥面由长廊与亭子巧妙相连,桥檐被青瓦层层覆盖,尽显古朴韵味。桥檐上每隔不远,便有塔形突起,顶端安置着葫芦形塔刹,更添几分神秘庄重。这座风雨桥,不仅为行人提供了通行之便和歇息乘凉的舒适空间,更承载着侗家人“堵风水,拦村寨”的美好祈愿。它仿若一位忠诚的卫士,消除地势之弊,补裨风水之益,庇佑着村寨免受灾祸,让村民们安居乐业。站在风雨桥上,独特而深厚的侗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。
走过风雨桥,便正式踏入了寨子。小河宛如寨子的血脉,贯穿整个寨子,滋养着这片土地。小河两岸,房屋大多是干栏式吊脚楼,错落有致,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。这种全杉木打造、硬山顶覆小青瓦的建筑是侗族同胞智慧与审美的结晶,冬暖夏凉,古朴实用。街道全部由石板铺就,干净整洁,十分平坦。街道两旁,各种店铺鳞次栉比,店内商品多为本地特产,不少特色美食现做现卖,散发着诱人的气息。街上行人熙熙攘攘,大多是和我一样的背包客。他们有的在店铺间穿梭,这家瞅瞅,那家逛逛,面对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,只恨自己的背包空间有限,装不下这满满的喜爱;有的扛着各式专业摄影器材,东瞄西拍,誓要将这一寨的独特景致尽收镜头之中。而本地居民面对众多外来游客,早就习以为常,依旧不紧不慢地做着自己的事情,处处洋溢着安居乐业的祥和氛围。
“咣咣咣……”一阵熟悉的声响传来,像极了家中打糍粑的声音。我循声而去,原来是一家卖“敲敲糖”的店铺。两个身强力壮的中年人正挥舞着木槌,现场制作美味的敲敲糖。或许是大汉们充满力量感的动作吸引了我,又或许是这原生态的古法制糖技艺勾起了我的好奇,即便血糖超标,我还是忍不住买了两斤,想要把这份独特的甜蜜带回家。
每到一个地方采风,当地的特色博物馆都是我必去的打卡点。在肇兴·侗族文化展示中心,我仿佛穿越千年时光,深入了解了侗族的起源与发展脉络,知晓了侗族社会历经的沧桑变迁,领略到更多璀璨夺目的侗族文化。
这里还是歌舞的海洋。侗族同胞常说“饭养身,歌养心”。在肇兴侗寨,这句俗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瑰宝,是一种多声部、无指挥、无伴奏的自然和声,2009年被列入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。除了侗族大歌,还有蝉歌、踩堂歌等丰富多样的歌种,构成了侗族独特的音乐世界。近年来,随着黔东南“村”字文化出圈爆火,肇兴以侗族大歌打造“村歌”,与“村BA”“村超”遥相呼应。此外,侗戏也是侗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演员们用生动的表演、独特的唱腔,演绎着侗族的历史传说与生活百态。
肇兴侗寨最显著的特点,便是鼓楼众多,这里被誉为“鼓楼文化艺术之乡”。沿着侗寨的主街道漫步,每隔一小段距离便能邂逅一座鼓楼,虽然外观、高低、大小、风格略有差异,但都雄伟壮观,各有千秋。从外观上看,鼓楼恰似一座巍峨宝塔,飞阁重檐,气势非凡。整座鼓楼皆为木结构建筑,由四根粗壮的大杉木主柱直贯顶层,另有副柱辅以横竖瓜木,相互穿插契合,向四周伸展,彰显着侗族人民卓越的建筑智慧。鼓楼背后,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:三国时期,诸葛亮南征孟获,曾在侗乡安营扎寨。为方便指挥作战,他在营寨中修筑高亭,内置铜鼓,以鼓声传递军令。这一做法流传下来,逐渐演变成如今的鼓楼。每座鼓楼之下,总是聚集着众多村民,有的在乘凉休憩,有的在悠闲下棋,而更多的则是在纵情歌唱。
来到信团鼓楼前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气势磅礴的楹联:“鼓乐声声京城震动雄证当今盛世,楼阁巍巍侗寨欢呼讴歌天下太平。”鼓楼下,一大群男女老少正激情演绎着侗族大歌,那多声部的混声合唱,旋律悠扬动听,声调婉转缠绵,扣人心弦。
我沉醉在肇兴这片侗民族文化的浩瀚海洋里,如痴如醉。即便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,可终究还是到了告别的时刻。我依旧不愿走大路,选择再次步行拾级而上,不久便又回到了山口。就在转过山口的瞬间,我忍不住再次回头眺望:青山、田野、村庄历历在目,美不胜收。刹那间,我恍然大悟,这如诗如画的美景,不正是在唐诗宋词里反复寻觅的意境吗?兴之所至,我斗胆以杜牧的《江南春》为蓝本,填下属于自己的词句:“千里炊烟绿映红,鼓楼星坠雨帘中。莫愁歌酒随风散,自有银纹绣月虹。”
摄影丨陈晨
发布于:北京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